你的位置:王者荣耀电竞比分实时数据 > 新闻动态 >

《戴氏心意拳》入门:传承之路与十六要诀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2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  • 图片

    2025大吉

    NEW YEAR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    图片

    关注武宗

    天下武功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形意拳 起落钻崩处·五行任纵横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    戴氏心意拳,作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,历史悠久,故事繁多。说到心意拳的祖师爷究竟是谁,说法可谓五花八门。有人称是唐朝的某位牛道士依据阴阳五行创造出来的;还有人认为是民族英雄岳飞结合实战经验总结而成,毕竟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;也有说法是明朝一位叫戴伯苗的商人将心意拳与其他拳法相融合;更有传闻说一位叫姬继可的人跑到终南山寻得名师,学到了武穆王(即岳飞)的拳谱。瞧瞧这些起源故事,是不是像极了侦探小说?

    不过,真正将戴氏心意拳名号树立起来的,还得是清代的戴龙邦。他出身名门望族,家中有钱有势,却偏偏钟情于练武。自幼跟随祖师爷学习心意拳,后来又接触到众多高手,比如前面提到的姬氏心意六合拳,以及曹继武先生的讲解。他将所学融会贯通,再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,终于在乾隆年间创立了我们如今所见的戴氏心意拳,还撰写了一篇《心意六合拳序》,为这套拳法定下基调。

    戴龙邦不仅拳艺高超,还颇具商业头脑。他在河南开设了广盛镖局,凭借出色的武功声名远扬,各家镖物都争着找他押运。有一次,他不慎承接了皇上的镖,途中遭遇劫匪,双方展开大战,最终他成功保住黄镖,还得到朝廷赏赐的一件黄马褂。本以为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,然而江湖险恶,后来他因得罪仇家,家中惨遭灭顶之灾,全家被杀。这沉重的打击让他愤怒不已,带着家人躲进深山老林,从此将心意拳的传承封闭,不再让外人学习。

    戴龙邦有个儿子叫戴文雄,江湖人称“神拳二驴”。这哥们儿天赋异禀,练武进步神速,据说臂力过人,骨骼清奇,行动灵巧如猿猴。父亲戴龙邦去世后,他继承心意拳衣钵,更是声名大噪,南征北战,难逢敌手。后来得知哥哥戴文良在仇家袭击中牺牲,他悲愤交加,单枪匹马闯入仇家老巢,亲手报了血海深仇。事后,他觉得这拳法太过招惹是非,为避免麻烦,也选择隐居深山,不再轻易传授拳法。

    就在戴氏心意拳因家族变故陷入沉寂之时,戴龙邦的妻侄郭维汉站了出来。他从小跟随戴家兄弟练武,后来常去看望戴文雄,学习研究心意拳的新变化。戴家出事之后,他也没有懈怠,继续跟着戴文雄深造。戴文雄隐居后,他认为心意拳不能就此失传,于是将“心意”改成“形意”,意为取其形、取其意,随后开始广收门徒,将心意拳传播开来。所以,许多练习形意拳的人,其实练的是心意拳的变种。

    时间来到近代,戴氏心意拳传承到了第五代戴奎。这位戴奎也是个厉害角色,自幼跟随父亲戴良栋学艺,功力深厚。据说他曾在呼和浩特与一位叫刘十二的高手比武,打伤对方后还给出了解药,可惜刘十二没服用,后来不幸去世。戴奎武功高强,但当时戴家规矩森严,拳法只传本族,不传外人,且传男不传女,这使得心意拳发展缓慢,眼看绝技就要失传。心急如焚的戴奎毅然打破家规,收了包括岳运中在内的十几个弟子,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,这才让戴氏心意拳得以延续和发展。

    戴奎的弟子中,有一位叫岳运忠,后来成为心意拳第六代传人。他为人十分实在,对师傅戴奎忠心耿耿,不仅将师傅接到自己家中,还卖掉房子和田地,供养师傅长达6年。戴奎见他忠诚、聪明又肯吃苦,便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给他。新中国成立后,岳运中为传承心意拳呕心沥血,培养出一大批心意拳人才,为我国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如今,心意拳的传承已到第七代,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,这背后离不开历代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与传承。

    说了这么多历史,咱们再来看看心意拳的拳谱里有哪些干货。

    首先是用气诀法。“眼上翻属阴,阴气落在枕骨,鼻翼掐属阳,阳气落在额角”,这是在讲解如何调动身体里的气;“脾气紧,心气沉,肝气鼎,肺气行”,阐述的是不同脏腑的气如何相互配合;最后那句“肺气一弩弱肾强,心辰一气自然成”更是关键,表明只要把气调顺,就能达到混元一气的境界。

    图片

    接着是引气法和周天法。引气法强调“目视鼻,鼻对脐,处处行,迟不可移”,意思是要集中精神,让气从下丹田引上来。周天法则更为形象,“紧搓谷道内中提,玉枕难过莫心焦,往前又是鹊桥路”,仿佛描绘出了气在体内运行的路线图,从尾闾到玉枕再到鹊桥,最后“锁住心猿栓意马,快乐无穷尽”,“九炼自成金刚体”,练好了确实能够强身健体。

    再看这得真法,开篇“混元一气,无道成真形,内藏真精神”,便展现出磅礴气势,说的是练习心意拳的最高境界——内外合一,达到混元一气的状态。后面“武艺虽精窍不真,祖师留下真妙术”,指出光有招式还不够,得掌握其中真谛,也就是“心意”。还调侃“不必一拳打到门外去,亦不必一脚踢翻羚羊叹”,点明心意拳的精髓在于内功心法,并非靠蛮力或花架子。这个手中诀窍也叫十六把气功,16个步骤,从“一阴到中,二阳开,三阴到中”一直到“十六跳起回乳,三蹲先定心” ,每一句都对应着一种特定的发力方式或气劲变化,如同组合拳,通过不同动作锻炼和运用身体气劲,最后那句“先定心”再次强调了心意的重要性。“内外相见合一家”也十分关键,讲的是如何协调身体内部与外部;“镇龙对虎各东西,戊己二土中宫位”,说的是身体方位和五行属性;“眼耳口鼻外五行,手足四梢并顶心”,阐述的是五官、四肢和头顶的配合,核心思想是“九练内外,一气成拳,无拳来意无意,最终达到诚心养炼精气神,无意之中是真意”的境界,这不仅是武艺,更是修道之法。

    五行合一触法,将中医的五行理论与五术相结合。“远见近钻,钻进合膝,沾身纵立”,讲的是步法和身法的运用;“手如掐搓,手落如钩阻,出手是钢锤,回手若金钩”,说的是手法的变化;“心动如飞剑,肝动似火焰,肺动成雷声,脾肾类夹攻”,把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特点对应到心意拳的发力和进路上;“五行合一处,放胆即成功”,表明掌握五行劲便能无往不利。

    最后这个十六要法讲义是心意拳的精华总结,“寸、践、躜、就、夹、合、七、奇、八、正、九、进、退、起、落、阴阳五行、动静虚实”这16个方面,几乎涵盖了心意拳的所有关键要素,从步法、身法、手法到劲力节奏、内外协调,无所不包。可以说,掌握了这十六要,就等于掌握了心意拳的核心要义。

    图片

    除了戴氏心意拳自身的拳谱,还有《岳武穆九要论》,相传为岳飞所著。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散佚,但流传下来的几篇依然极具深度。

    《天论气》开篇便讲“散者必有其统,分支必有其合”,强调武术中势和气的统一性,认为无论招式如何变化,最终都要归于一气,这一气就是贯穿全身的劲力,还描述了劲力的运行状态,“视时为静,寂然陈然,执时为动,如雷崩出”,同时强调动静结合、内外合一的境界,也提醒“功以久练而方成,不可劣等,不可集聚”,练功需循序渐进、持之以恒。

    《论阴阳》讲述心意拳中的阴阳变化,将呼吸、动静、升降都归结为阴阳,“息则阴,呼则阳,静为阴动者,阳上升为阳,下降为阴”,还解释了清浊概念,“升而上者为清,降而下者为浊”,核心思想是阴阳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,“阳以滋阴,阴以滋阳,统言为气分,炎为阴阳” 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,指导着心意拳练习要刚柔并济、动静结合。

    《论三节》非常重要,把人体分为上、中、下三个部分,每个部分又细分梢节、中节、根节,如头是上节,身是中节,腿是下节;手是梢节,肘是中节,肩是根节;足是梢节,膝是中节,胯是根节。之所以要分三节,是因为这关系到劲力的传导和发力,“梢节动,中节随,根节摧”是心意拳发力的基本原则,“如果三节不明,则长短曲直参差,俯仰之病可以去矣”,即搞清楚三节,才能避免身体僵硬不协调,让劲力顺畅传递。

    图片

    《论四梢》讲的是身体末端部位的劲力,四梢指发、舌、指甲、牙齿,“发为血梢,舌为肉梢,指甲为筋梢,牙齿为骨梢”。将这些末端部位单独阐述,是因为它们是气血的末梢、劲力的出口,“发欲冲冠,血梢定矣;舌欲摧齿而后肉梢足矣;齿欲断筋,甲欲透骨”,都在强调通过这些末端部位发力来调动全身气血和劲力,“四梢足,而气字足矣”,说明只要将梢部劲力练到位,全身气劲就会充足。

    最后《论五行》将心意拳与中医五行理论相联系,“心属火,肝属木,脾属土,肺属金,肾属水”,不仅阐述了五脏的生理功能,还说明了它们在心意拳中的体现,如“心如猛虎肝为剑,脾气爆发似雷电,肺经翕张性空灵,肾俱伸缩动如风”,更重要的是提到内外五行的对应关系,“目通肝,鼻通肺,耳通肾,舌通心,人中通皮” ,表明心意拳练习不仅要调动内在五脏之气,还要通过五官感知协调全身,“五行百体总为一元,四体三星合为一气”,最终达到内外合一、身心和谐的境界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